瑞典马尔默的球台两侧,孙颖莎与王曼昱刚以搭档身份捧起女双冠军奖杯。 24小时后,两人却在女单决赛中刀光剑影,孙颖莎反手变线撕开防线,王曼昱的拧拉擦网弹飞,比分定格在4-2。 颁奖台上,王曼昱抿嘴盯着亚军奖杯,孙颖莎却转身将乒乓球抛向看台。 陈幸同、蒯曼等队友跳着举手起哄:“莎莎,往这儿扔! ”
女单夺冠后,孙颖莎的微博晒出两人握手合影:“和曼昱彼此信任,单打我们都毫无保留。 ” 镜头记录下另一个细节:当主持人问及决赛感受时,她脱口而出的“曼昱”比官方称呼“王曼昱”更自然。 这种亲昵在国乒早有传统,刘诗雯被叫“小枣”,陈熠被队友喊“小蜗牛”。 而王曼昱的沉默同样有迹可循:东京奥运顶替刘诗雯出战女团后,她曾对媒体坦言:“更习惯用球拍说话。 ”
双打搭档变单打对手的戏剧性,被球迷编成段子:“白天携手抗日,晚上内部清算。 ” 但训练馆的日常揭穿了想象:半决赛前夜,有人拍到王曼昱陪陈熠加练反手,而孙颖莎正和林诗栋对飙速度球。 混双教练孙逊透露:“她们早习惯了角色切换,就像吃饭时用筷子,打球时换球拍。 ”
女单颁奖礼的互动环节成了意外亮点。 当孙颖莎抓起乒乓球砸向看台,石洵瑶差点被钱天一撞倒,王艺迪笑着拽蒯曼的衣角抢球。 这种松弛感与三月的全国锦标赛形成反差,当时省队小将们举手机追拍孙颖莎热身,被网友骂“像追星现场”。 其实早有伏笔:去年乒超联赛,孙颖莎给每个对手送定制护腕,某小将戴着它爆冷赢球后哭成泪人。
更真实的评价来自男队。 成都机场的抓拍照片里,孙颖莎被林诗栋、黄友政等五名男队员包围说笑。 王楚钦的调侃流传甚广:“莎莎的反手像永动机,练到她累才算赢。 ” 这种跨性别默契源自凌晨两点的加练,体能教练王翔曾晒出照片:孙颖莎瘫坐场边喘气,蒯曼用冰袋敷在她小腿上。
当孙颖莎王曼昱在决赛厮杀时,刚输球的陈熠在球员通道哭了十分钟。 两小时后,她却发微博:“21岁在国乒大家庭庆生,幸福! ” 这条动态被早田希娜点赞,两个月前美国大满贯,陈熠爆冷击败孙颖莎后被郭焱直播训斥“懂点事”,次日却逆转早田希娜。 日本《乒乓周刊》困惑发问:“赢球为何要被教育? ”
陈熠的“幸福”宣言恰逢国乒变革期。 王励勤上任后撤销了邱贻可对孙颖莎的主导权,马琳在陈熠半决赛崩盘时拒绝叫暂停。 新政策要求队员独立作战,就像陈熠对早田希娜挽救赛点时嘶喊的那句:“我知道自己是什么球! ” 赛后数据报告显示:她的接发球正手使用率从31%飙至52%,这正是教练组要的进化。
王曼昱的亚军奖杯显得沉重。 东京奥运后,她经历肖战教练离职、伤病反复、奥运单打名额被陈梦逆转。 粉丝抱怨她“没有专属体能师”,而孙颖莎的反手特训由马琳亲自督战。 但女队内部流传着另一个故事:巴黎奥运集训期间,孙颖莎主动邀请王曼昱的教练徐辉合影,照片里两人各举半边国旗。
这对“双子星”的竞争早埋下草蛇灰线。 青年赛时王曼昱总赢孙颖莎,成年组后孙颖莎17胜9负反超。 某次队内赛,王曼昱赢球后却拉着孙颖莎找裁判理论:“她擦网球你没看见! ” 这种微妙关系被李隼总结为:“她们把彼此逼成了更好的自己。 ” 就像瑞典决赛第六局,孙颖莎刻意用反手接王曼昱的杀招,明知可能丢分,仍要补全技术版图。
陈熠的崩盘并非孤例。 外战输球直接扣分的规定让队员如履薄冰,韩莹曾打哭三名国乒小将。 但高压环境下仍有温情时刻:釜山世乒赛,孙颖莎专门跑到场边与陪练队员击掌;王曼昱被早田希娜逼到局点时,看台上的陈梦突然大喊:“看发球落点! ”
王励勤的改革正撕开裂缝。 陈熠陪练名单里出现直板打法的许昕,针对邓亚萍批评的“技术同质化”;马琳的战术板写着“打破舒适区”,旁边贴着早田希娜的旋转数据分析。 当球迷争论孙王关系时,孙颖莎刚把决赛用球塞给蒯曼:“明天该你研究它了。 ”
颁奖台下的混采区,王曼昱突然驻足等孙颖莎。 两人肩并肩离开时,有记者追问:“双打默契会影响单打发挥吗? ”孙颖莎扭头眨眨眼:“你去问奖杯,它今天被我们摸了两遍。 ”